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最为显著的是专利申请数量连续多年在全球领先,2022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7万件,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巨量的专利申请量和有效量背后,是不相匹配的转化率和经济贡献率。
目前,上海提供专利信息服务的有国家级平台、市级平台、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以及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但是这些平台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有限。比如国家级平台信息权威,资源丰富,但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服务;市级平台接近地方企业和个体,但信息更新和发布频率相对较低,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与国家级平台类似皆缺乏深层次的专利分析、战略规划和市场应用指导;企业平台提供全球性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用户体验较好,数据处理能力强,但费用较高,用户成本负担重;高校、科研机构平台主要服务学术界和初创企业,资源和服务能力有限。
调研发现,专业性平台普遍存在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平台界面与流程复杂,难以为非专业用户提供直观的操作流程,使用效率较低;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有限,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深入的市场洞察和预测;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不足。目前已有的信息服务平台往往使用单一的专利类型分类,或产业分类方法,技术对接和转化效率低,服务功能相对单一。
虽然政府部门多次开展专利直通车,专利导航、专利蓄水池、专利开放许可、专利超市、公共专利墙等专项行动,但形成长效机制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专利转化与运营的专业服务机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国际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在服务国际用户和促进国际专利交流合作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人才储备不足影响创新成果的孵化和成长,也限制了服务能力提升和创新服务模式开发。
如何进一步解决高校专利“转化难”,企业专利“获取难”?
建议在既有各类平台基础上,深化构建政府主导的具有专业特色开发共享的公共服务型专利信息集成平台,畅通高校与企业间的专利交流共享合作。
首先,强化专利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分领域、分类型的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智能化的专利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将专利信息按照行业、地域等进行分类,从地方区域的专利信息集成出发,拓展到全国、亚洲,乃至全球,形成面向全球的信息发布、推介平台。同时,对专利数据进行深度加工,深入挖掘专利资料的战略信息,让专利数据升值为专利情报,便于专利需求方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的专利战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升级。通过平台,还可以健全专利信息的统计调查和分析发布制度,形成年度分析公告并在服务平台上向社会公开发布,为政府、企业等制定政策、优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发挥产教融合和国际市场双机制作用,强化专利服务平台效能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深度促进知识产权供给双方的信息共享,密切产与教相关主体之间共享合作,促进专利交易活跃度,引领发展专利技术交易新产业。有效发挥产教融合在平台建设、运用、推广、宣传的机制作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组织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分层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依托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统一线上登记入库。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按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对接。
第三,加强专业人才体系建设,强化专利服务平台支撑。构建专利技术交易领域从业人员的教育体系与培育平台,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职称评定体系。引导支持更多高校围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要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创建多元要素集成型新型特色化学科平台,重构特色领域知识产权相关课程体系。设立更多交叉复合型的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技术推广与转移人才队伍,服务专利技术交易新产业发展。
(作者系上海市政府参事)股票十配杠杆操作